最近,徐峥新作《我不是药神》火了。从上映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部电影,谈的时候,眼中带光,眼中带泪,如鲠在喉。又由于真实的题材以及贴近健康与医药这个风口浪尖的话题,其热度也是迅速蹿升到了各个榜单之首。
一个很现实的故事,讲的是一群白血病患者,因为买不起进口的格列宁抗癌药物,只能去买从印度走私的仿制品抗癌药。一系列的利益纠葛,人性挣扎,相关方博弈。能看到人性的伟大,也能看到人的卑微;能看到光,也能看到光影背后的黑暗与无奈。很多时候,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无奈本身,就是巨大的黑暗。
李克强就《我不是药神》做批示
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总理在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抗癌药是救命药,不能税降了价不降。”总理说,“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
看病贵病后的真相
即使国家一直在医改,但是看病贵仍然解决不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药就在那里,我却买不起!更残酷的现实是不敢病,更不敢死!上有父母下有孩子,还有房贷、车贷……但是所有的医药窘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由多方面引起的。
1.天价药
药品的定价,从来不是医院或是医药公司一家定夺的,基本是国家根据成本和税收,划定一个数目,医药公司再进行一点加价,医院再进行一点加价,最后的才是卖给老百姓的价格。
另外医药的科研开发着实艰辛,从医药的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基础药物研究、临床前试验、4期的临床试验,还要经过所有的审批,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比较顺利,平均下来也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其成本远不止我们想的那么小。目前平均开发一个新药的成本为25亿美元;并新药研发过程中技术上也会有高失败率,上千种新化学单体中可能只有少数几个是可以进入后期候选物质中。
2.昂贵的检查费用
动辄超过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检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耗,设备的基础成本就固定在那了。 另外在设备每天都正常运行、每天需要使用此设备检查的病人都饱和的情况下,收回设备的购买费用大约需要3年左右。而实际情况是,设备3年不停工的运行,是不可能不出故障的,加上人力和耗材成本,这3年医院在这个设备上是没能收回成本的。而且实际上在医院努力坚持多年收回成本后,很可能新型的技术或者设备又已走向市场,医院此时恐怕得考虑是否需要购买新设备了。
3.高昂的手术费
一个小小的手术就要几千甚至上万,这里边也是需要考虑成本的。
1.人力成本:最少本科以上的医生,大部分是硕士、博士。不同级别的医师,影像医师,检验医师,护士等等,还要加上麻醉师、多个手术助手等等。
2.设备成本:超过百万元的B超设备,超过千万元的CT设备,手术层流间造价超过千万元,各种ICU设备超过千万元,胃肠镜系统超过百万元,腹腔镜系统超过百万元,核磁共振超过千万元,各种抽血化验的机器数百万一套。
3.耗材成本:手术过程中的各种药品、手术耗材。
“小病拖、大病抗,病危等着见阎王”几乎成了我们的现实写照,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害怕治,治不起。在疾病面前,大部分的人都无能为力,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被光顾的不是你,就像《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那样。病,也等于恐惧、等于贫穷、等于崩溃。
面对天价治疗费,我们怎么办?
我们作为基数最大的普通人群,不会富到流油,也不会食不果腹。对于医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来说,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它。能做的,只能是少生病、不生病。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转移风险,远离贫穷,从“治未病、遵医嘱”开始。人体多数的疾病,如感冒、过敏、便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如果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这些疾病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才是决定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是美丽还是衰老的关键。要做到未病先防,就要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养好我们的肠道, 提升有益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保持健康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