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产品:010-89288790      健康产品:400-680-9980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协和召开第九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 2015-09-29 来源:

   2015年9月12日-13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办的2015年第九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美、韩等国的国际知名专家与国内多名专家一起就食物过敏的特异性诊断及免疫治疗、特应性皮炎的诊治与预防、如何在临床开展科研工作等过敏疾病领域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交流。来自全国变态反应科、呼吸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300余位医务人员出席了会议。本报特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食物过敏

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李秀敏教授、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J.Andrew Bird教授、韩国Hanmaeum综合医院的NohGeunwoong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的周薇教授分别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李秀敏教授指出,在研究小组展开的食物过敏生物学标记的临床试验中,发现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诊断准确性最好。研究小组还采取了中草药与西医口服脱敏结合的新方法用于治疗食物过敏。动物实验表明,从中草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B-FAHF-2 结合花生 /树木坚果口服脱敏治疗,在加强口服脱敏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显著减少脱敏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获得更持久的疗效,且具有更好的免疫调节作用。经过中草药治疗,对多种食物过敏的患儿的严重食物过敏反应可明显减少。

Bird教授的报告以一个典型的食物过敏患儿为例,探讨了食物过敏诊断中的一些关键问题:①血清IgE检测的意义:随着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值的增加,出现临床反应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值小于0.35不能除外过敏反应;也不能单独依据特异性IgE的检测结果来诊断食物过敏。②患者饮食记录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患儿进食不同食品后的具体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存在过敏的可能性,进而避免进行不必要的食物激发试验。③是否需要进行重复的血清学检测:指出食物过敏患者的随诊频率,牛奶、鸡蛋、大豆或小麦过敏应每年复检,而花生、坚果、鱼和贝类则可每2至3年复检1次。    

J.Andrew NohGeunwoong教授则围绕γ-干扰素展开,它既是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又是一种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在食物过敏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食物过敏患者体内的γ-干扰素分泌减少,同时γ-干扰素在诱导食物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基于以上机理,Noh教授使用γ-干扰素联合口服脱敏治疗食物过敏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周薇教授具体探讨了预防食物过敏的方法。例如,婴儿在4-6个月龄时,开始摄入煮熟的鸡蛋可能对于鸡蛋过敏有保护作用;随诊观察患有湿疹的婴儿,早期规律的鸡蛋摄入确实可以减少鸡蛋过敏的发生率;患有湿疹或对鸡蛋过敏的高危儿童,1岁以内早期开始花生摄入可预防花生过敏发生。

 

疫苗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科王良录副教授在会上作了关于“疫苗不良反应”的专题讲座。他指出,疫苗诱发的主要反应包括正常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异常的局部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和迟发性全身性反应四大类。而引起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除了疫苗使用不当、疫苗本身的生物危险性和疫苗特异质反应以外,比较重要的就是疫苗中各种成分诱发的Ⅰ~Ⅳ变态反应。

疫苗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作为免疫原的病毒或细菌本身、或其DNA成分,但每种疫苗中必不可少的会含有制备过程添加的各类辅料,以及无法彻底去除的杂质成分。疫苗中的任何成分均可引起IgE和非IgE介导的不良反应。如果在接种疫苗后4小时内出现了速发性过敏反应,我们能够通过皮肤试验的方法进行确诊,例如用疫苗原液进行点刺试验或者稀释液进行皮内试验进行判断。

在临床上,为了降低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必须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如对正患病的患儿、对疫苗任何成份过敏者、疫苗接种后曾发生过迟发反应的患儿、于6周内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均不能接种疫苗,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儿不得接种活疫苗,同时还应参考相应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其它一些禁忌症。

在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只有符合如下条件者才能称之为疫苗的“异常反应”,即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视为疫苗的异常反应。常见的严重疑似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群发性癔症、婴儿猝死等。一旦发生疑似异常反应,第一步要明确临床诊断,第二步则分析原因,通常从疫苗本身特性、疫苗质量问题、接种过程中的因素、受种人本身存在的疾病及心理因素,以及受种人接种时是否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等方面入手,根据发生的时间关联性以及生物学解释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判断。

 

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及预防

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是指儿童过敏性疾病典型的发病次序:即常常是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表现为湿疹,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逐渐发生其它过敏性疾病,如食物过敏、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
湿疹是此自然进程的第一步,湿疹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国际上已报道的患病率为0.3-20.5%。我国1998 年报道的6-20 岁的总患病率为 0.70%;2002 年1-7 岁的患病率为 2.78%;2012 年上海地区3-6 岁儿童患病率达 8.3%。由于此病增加了患其它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

研究表明,7岁时不足50%的患儿湿疹可以完全缓解,成人时60%的患者病人可以缓解。
那么,什么样的湿疹患儿易于并发其它过敏性疾病呢?多项研究表明早发湿疹,尤其是发生在6个月和12个月内的婴幼儿湿疹,与晚发湿疹相比,将来发生其它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的婴幼儿湿疹,重症湿疹,持续性湿疹,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尤其是总IgE明显增高的湿疹患儿,其发展为其它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均明显高于没有过敏家族史,轻度湿疹,间歇性湿疹及过敏原检测阴性的患儿。高风险湿疹患儿中,有1/3发生过敏性哮喘,2/3发生过敏性鼻炎。

如何预防此进程的进展呢?首先要保护好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建议做好保湿和护肤。其次,注意母亲孕期的饮食。研究表明,孕期母亲前3个月内高摄入花生,能够使儿童发生花生过敏的风险降低47%;孕期母亲前3个月高摄入牛奶,能够降低儿童发生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孕期母亲3-6个月内高摄入小麦面食,降低儿童患湿疹的风险。孕期食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有益于预防婴幼儿湿疹的发生。最后,关注婴幼儿的饮食,提倡4-6个月全母乳喂养,这样可以降低婴幼儿及儿童患湿疹、牛奶过敏及哮喘的风险;建议婴儿早期补充维生素D,并且尽可能早添加辅食,尤其对易于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树木坚果和鱼和贝类海产品。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相关疾病

关凯医师和庄俊玲医师针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这一临床常见表现,分别从变态反应专业、血液病专业角度对其相关病因作了分析报告。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一旦受到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可以迅速释放大量预先合成的炎性介质,从而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按不同程度分为:轻度(500–1500/mm3),中度(1500–5000/mm3),重度(>5000/mm3)。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并不一定代表组织中细胞浸润程度,此外数量增多并不一定代表细胞活性随之增强,有研究报道在家族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活性往往不足。

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常见原因有:药物因素;过敏疾病;感染因素;肿瘤;内分泌因素;其他疾病;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包括:6个月内至少出现两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1500/mm3,或者在6个月内发生死亡;除外其他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例如寄生虫感染、过敏疾病、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病、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等;出现累及器官的体征,例如心衰、胃肠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发热、体重下降等。

嗜酸细胞增多症常用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美国风湿病医师协会推荐给予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的同时:①补充钙摄入量1200mg/日,维生素D摄入量800IU/日,②定期进行骨密度扫描检查,③对于需要长期用药(≥3个月)的所有高风险人群、绝经后妇女以及≥50岁男性患者应给予二磷酸盐治疗。

近年来,分子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使用抗白介素5、抗白介素5受体α链的单抗治疗逐渐扩展至支气管哮喘以外的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通过本次高峰论坛的讲座,与会医生回顾了引发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诸多原因,再次强调了寻找病因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延误诊断将有可能导致终末器官的损害。未来,抗白介素5、抗白介素5受体α链单抗将会成为临床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疾病的又一利器。


上一篇:新华联集团总裁傅军会见美国杜邦营养与健康亚太区总裁一行 下一篇:北京协和医院第四十届全国变态反应学习班通知 -- 通知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1-0037
京ICP备202202392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05940号